今日來自Phys.org的文章 The science behind spite 翻譯。
翻譯內文:
心理學、生物學和數學共同發表關於利他與排他現象。幫助或傷害其它各體所要付出的成本不僅是取決與兩個個體之間的互動,也跟週圍的個體有關。
根據Krupp的研究[1],在同一群體中與多數差異很大的少數個體,會對跟自己相似的夥伴有利他的現象,且對其餘具有差異的個體有些微的排他現象。
然而,群體中一個與多數相似的個體,他們對於相似的夥伴只有些微的利他現象;卻對具有差異、團體中佔少數個體有極大的排他現象,且時常會去傷害他們。
Krupp博士:『像似的生物體傾向於分享複製自己的基因給彼此,差異個體間較無這種現象。因此進化論認為生物體會時常鑑別彼此,因為幫助相似的夥伴與傷害其他非相似個體會增加基因的鑑別率。』
新的理論模型是以整體適應度理論建立發展的,整體適應度理論是一個生物學中的一種理論框架,認為生物體的行為不但會影響自身的繁殖也會影響其它周圍的生物體。我們都傾向於認為個體會比較關心其他個體的長相、味道或聲音,但這個模型顯示自身周圍的生物體也是影響的關鍵。
這項工作預計在那些與周圍相似或非相似的生物體,以及我們所謂的”一般”與”罕見”當中找到之間的行為差異。
[1]:研究者有 Krupp ( 心理學 ) 、Peter Taylor (數學、統計學、生物學)
文章解釋:
假設在同種生物體當中有兩種不同類型A與B,A屬性的生物佔多數,具有B屬性的生物佔少數。A屬性佔多數,B屬性為少數。 |
這個研究認為佔少數的B屬性人會彼此互相扶持,並且對於A屬性的族群感到些微的排擠;然而A屬性對自己同為A屬性的生物只有些微的互利,但對於B屬性會有極為排擠的效應。
利他與排他間的關係 |
親屬選擇在說明一般生物在演化時會將自身有利的條件傳給下一代,並且去除不利於自身的部分,但事實是仍有些不利自身的條件會繁衍下來。因此在親屬選擇的理論中說明,這些不利條件之所以被留下來是因為雖然條件對個體本身不利,但是卻有利於團體。文中的整體適應度理論則相似於親屬選擇,但比親屬選擇更為廣義。